04 淺談貝殼的運用價值(二) ─ 行、育、樂
時間:20170406
主講人:黃柏齊
整理人:_
各位總裁群友大家晚安~
等會八點柏齊會分享貝殼運用價值之行、育、樂喲
大家今天過得愉快嗎?
都吃飽了嗎?
=====
又到了柏齊分享的時刻~
上回柏齊談到
貝類早在寒武紀時代,就出現在地球上
不同的貝類,因為種類、形狀的不同
被運用的地方,也就不同
今天
柏齊就針對行、育、樂三個方面
與大家分享~大家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的歡迎按77777
或許大家今天比較忙碌~
柏齊先繼續開講
之後會存在記事本中
=====
在行的部分
新石器時代,可能貝殼就作為貨幣使用了
夏代末年,貝殼可能成為交換媒介
是早期中國實物貨幣之一
到了商朝和西周還繼續使用
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
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
由於地域太大,真貝不夠
就出現仿製品,像珧貝、骨貝、石貝、銅貝等
在西漢時代文獻曾記載,
先民、古者,是以龜、貝為貨幣的
另外
殷商文化中,馬車前的馬匹頭上所戴的蚌飾
也是以貝殼為材料
時空轉到現在
今日台灣西南沿海的大陸棚
是重要的貝類養殖地區
可以見到用貝殼所鋪成的道路
也有形成島的,例如屏東大鵬灣外
就有一座蚵殼島
這就是大鵬灣蚵民,不經意的傑作
大家相約集中,將蚵殼傾倒此處
可惜去年碼頭被颱風毀了,現在不能登島
另外再提到
現今的所羅門群島L a n g a l a n g a民族
目前仍持續製作傳統貝珠錢
使用於聘禮、賠償、謀合等場合
製做貝珠錢的技術,現今已經很難看見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GU3igF0sQ
=====
談完行的部分
接下來,我繼續分享育的運用
我把育分為三部分:宗教、民俗、教育
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活動,多少都與貝類有關
或製成法器,或為崇拜的神祇
或成為與宗教有關的持物或法器等
舉例常聽說的法螺
法螺的聲音,因為聲音比較低沈
頻率低,能量高,可以傳到較遠的地方
所以很適合作為傳聲與溝通的媒介
另外
臺灣原住民族拉阿魯哇族
最重要的祭儀稱為 miatungusu 貝神祭,或稱「聖貝祭」
貝神祭是拉阿魯哇族,為與祖靈溝通傳承的媒介
主要是祭拜祖靈,也感謝貝神,故被族人視為最盛大的祭儀
還有很多關於宗教的貝殼故事,再另闢單元與大家分享
從民俗上
由貝塚遺址中我們可以發現
先人殉葬品多用以貝殼手環、貝環作為陪葬
考古學家研判
這跟生活環境方式有很大關係
或者與當地民俗信仰有關
像在澎湖、宜蘭等地區的海邊
早期有「牽罟」的漁業行為
因此有吹「罟螺」的傳統習俗
運用吹螺以號召居民來牽罟
多年前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展示了「本土貝類數位典藏研究計畫」
由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承辦「寶貝 台灣寶貝特展」
著重於「貝文化」課題的思考
以及讓更多民眾更了解貝殼的多樣性運用
現在台灣各地,都有獨立的貝殼博物館
不管公家或私人珍藏,除了貝殼欣賞之外
還富有教育意義
甚至一些地區國小,也成立貝殼館
宣導海洋環保以及相關教育
=====
接下來
柏齊繼續分享關於樂的部分
上回提到,貝類是人類食用的食物之一
當我們食用了大量的貝類之後
也會留下大批的貝殼垃圾
而將貝殼垃圾,重新資源回收
再加以利用,就是我們賦與
貝殼「資源再生」、「延長物命」的真正實踐
透過運用貝殼垃圾,將垃圾變成藝術品
既環保也使垃圾減量
從彩繪貝殼、貝殼寫生、巧思貝藝、貝殼貼畫
都是將垃圾變藝術的表現。
目前台灣也有許多展館或園區,提供與貝殼相關娛樂
如雲林馬蹄蛤主題館,提供漁村體驗
除了讓遊客體驗「摸蜆仔兼洗褲」還有美食、手工藝DIY
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是一座兼具展示、教育
研究、蒐藏、休閒娛樂功能的博物館
高雄旗津貝殼博物館,收藏規模堪稱國內最大
近2000種台灣常見的貝殼,羅列在陳列箱
現場也有提供專人解說與導覽
其他如:
新北三芝富福頂山寺(貝殼廟)
桃園龍潭老貝殼休閒農場
彰化福興貝殼廟
彰化王功蚵藝文化館
屏東墾丁貝殼砂展示館
苗栗過港貝殼山
宜蘭冬山牛車俥蜜餞文化村
台北圓山貝塚遺址
台北芝山岩遺址等
都是了解貝殼與郊遊旅行的好去處唷
最後
貝殼也運用在樂器上
例如祕魯的貝殼樂器,是由貝殼與竹子組成
吉他所用的匹克(pick),也有貝殼材質
還有古箏也採用貝殼浮雕
或者運用由有形轉為無形
現今影歌視等領域,也會運用貝殼元素
作為傳達的一種表現
文學方面領域,也有許多假借貝殼化為情感表達的文字等
以上是我今天的淺談分享
=====
下回再與各位總裁群友做額外分享
如身心靈、如五行命理
如陽宅風水、如健康養生
在群還有很多行業前輩
歡迎大家與柏齊或群友相互交流
相信一定可以碰出美麗的火花與商機
今天感謝大家的聆聽~
祝大家事業順利 健康圓滿
快樂幸福 慢活人生
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