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淺談貝殼的運用價值(一)─ 食、衣、住

時間:20170327

主講人:黃柏齊

整理人:_

分享開始前提醒

分享開始前,先請各位群友們欣賞「美麗的貝殼」

用輕快的背景音樂迎接等會的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0kwOGBPv60


感恩大家給柏齊這次機會

由於部分群友剛加入

柏齊在此簡單為大家說明

本群是正向學習平台

只要是針對【貝殼】、【藝術】、【教育】、【環保】方面等相關課程

都歡迎私下跟柏齊聯絡安排分享


柏齊也會邀請其他群主分享他們的專業經驗,共同學習成長。

課程分享的同時,請優秀的總裁群友們,專心聆聽,適度回應但避免影響講師上課環境。


課中有任何問題,歡迎課後提問討論以及分享,謝謝優秀總裁群友們的配合,感恩大家。

柏齊自我介紹

課程即將開始,在正式進入課程之前,相信還有很多總裁群友不認識柏齊,柏齊在此快速的簡單自介。

柏齊出生高雄,台北世新資管畢業,畢業後從事數位學習長達10多年,後來跟隨雲科教授接觸數位典藏,也因此埋下了現在職業的因子。目前任職於海的故鄉原創工作室,主要從事貝藝品行銷相關工作,2014年底加入BNI長勝,因此有機會與少宏總裁結緣,柏齊在去年10月從文化部文創產業經紀人培訓結訓,轉型成為貝藝經紀人,協助家中兩位貝藝師,提供更多元的服務。以上謝謝大家的聆聽~

正式課程分享

接下來進入正題,今天要分享的是,貝殼的價值。

早從遠古時期,貝類就是人類食用的食物之一,而貝類,早在寒武紀時代,就出現在地球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貝類記錄,已經超過十萬種以上。因此,不同的貝類,因為種類、形狀的不同,也會被運用於不同的地方。隨著時代的演進,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能見到貝殼的運用足跡。

先從食的方面分享,台灣貝類的食材,以牡蠣、蚵仔、蠔、蛤仔、蜆仔、喇仔最為平常,蚵仔煎、蚵仔麵線、蛤仔湯、烤牡蠣、燒酒螺等,都是常見的小吃。但是吃完後會如何處理呢?從事海產的人員,大部分都當作廚餘丟棄。而養殖業者或者海撈人員,無法賣掉的,也只能丟棄,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

其實,現在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都有新的運用研究,像是貝殼珍珠層萃取物,都有業者已經運用在美容保養品或者保健品上。像此群元賢群友,之前就是從事淡水珍珠的研究,有機會再請元賢群友分享。


接下來,分享關於衣的部分,服飾對我們人類而言,是互動中不可或缺的禮儀與門面。像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中,泰雅族最貴重的貝珠長衣,通常只有頭目、族長或者出草馘首最多的凱旋歸來勇士,參加盛會時,或者結婚男女,才可以穿著。

附上貝珠長衣讓各位參考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0a/19/92.jpg

而蘭嶼的雅美族達悟族的婦女,會用鸚鵡螺的外殼,裁切成方形,七片鸚鵡螺片串成項鍊,掛於胸前,祭典或盛裝打扮時配戴。現在許多時尚精品,也將貝殼元素放進時尚裡,例如去年九月,寶璣發表年度新錶,就邀請貝雕大師Mr. Fabio Ottaviano,現場展示世上罕見的手工藝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901/766681.htm?feature=rapaq&tab_id=119


接下來,讓柏齊繼續往下分享

關於住的部分,台灣沿海牡蠣養殖所剩餘的牡蠣貝殼,早期被當作房屋建材的一部份,煅燒過的殼灰,常用於外牆或是內牆的塗料。貝殼灰或碎蚵殼等,在現今台灣西南沿海,及金門地區的古蹟建築群中,都還是常見的景觀。而燒灰的灰窯,目前台灣僅存的完整蚵灰窯,就屬安平的蚵灰窯了。台南市政府,為推動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將蚵灰窯文化館列為三大景點之一。貝殼,從早期的建料,現今已演變為室內設計的海洋元素。群中若有室內設計的群友,歡迎您開課分享貝殼如何運用在室內設計唷~

上回柏齊與室內設計的朋友,就有合開一堂居家空間布置,建維設計師就有提到運用珍珠貝的材質,可讓居家變得小豪宅,由於時間的關係,本次分享先以食、衣、住三方面分享。下回,柏齊另外再分享行、育、樂三方面。


小結:

今日的主題是貝殼的價值,雖然貝殼有的很便宜,有的很珍貴(稀有貝),但是貝殼資源的正確運用,如何將貝殼從有形價值變成無形價值,我想這才是貝殼能發揮的真正價值,下次分享的貝殼的價值─行、育、樂,可以發現已經從有形價值足見變成無形價值,請大家拭目以待。

感謝大家抽空聆聽,謝謝大家~